沙镇呱嗒一咬,满嘴香,聊城早餐桌上少不了这口!在山东聊城,提起沙镇呱嗒,家家户户都熟悉。早上街头巷尾,摊贩的油锅滋滋作响,呱嗒的香味飘满整条街。这小吃看着不起眼,却馋得人直流口水。椭圆形的饼,像是大号鞋垫,咬一口外皮酥脆,内里肉馅或蛋馅满满当当。聊城人吃它,配一碗热乎乎的老豆腐,幸福感直接拉满!

这呱嗒可不是什么新玩意儿。清朝时候,沙镇人就琢磨出了这道美食,至今两百多年了。书上都写着呢,《中国名吃谱》里专门给它留了个位置。做呱嗒得用大鏊子煎,油得放足,火候也得正好。摊主手艺好不好,一看饼皮金不金黄就知道。馅料常见的有肉馅、鸡蛋馅,还有种“风搅雪”,就是肉蛋混搭,味道更香浓。

吃呱嗒的场景,聊城人再熟悉不过。早上出门,路过摊子,喊一声:“老板,两个呱嗒,一个肉的,一个蛋的!”不到五分钟,热腾腾的呱嗒就到手了。拿在手里烫乎乎,咬下去嘎吱脆,馅料的汁水在嘴里爆开,香得让人眯眼笑。数据上说,聊城东昌府区的小吃摊每天能卖出上千个呱嗒,够火爆吧?

再说这呱嗒为啥这么招人爱。简单来说,它便宜又好吃。一个呱嗒也就几块钱,管饱还解馋。早上吃完,干活都有劲儿了。聊城人管它叫“平民美食”,不讲究排场,实打实的味道取胜。外地游客来了,也爱点上俩尝尝,很多人吃完直说:“这比汉堡包强多了!”

聊城不只有呱嗒,还有道硬菜叫“铁公鸡”。这名字听着怪,可真是聊城的骄傲。铁公鸡其实是魏氏熏鸡,1810年就有了,算起来也两百多年历史。京杭大运河边上,聊城当年商贩云集,魏家琢磨着做种能放久的鸡,好卖到外地去。于是就有了这熏鸡,肉嫩骨酥,咬一口满嘴香。关键是它耐放,带着出门几天都不坏。

铁公鸡咋吃最香?直接撕着吃,下酒绝配!或者切片配茶,慢慢品,味道也能在嘴里绕半天。聊城人过节走亲戚,提两只铁公鸡,倍儿有面子。不过这鸡肉偏硬,牙口不好的老人小孩吃起来可能费劲。带出去爬山或者旅行,倒是顶好的干粮。数据统计,聊城每年卖出的铁公鸡得有几十万只,够夸张吧?

再说说八批果子,这也是聊城早餐桌上的一员猛将。金黄的油炸面团,分成八条,两头连着,模样有点像大号油条,但味道更带劲。有人说它是聊城原创,有人说是济南传过来的,反正现在聊城人吃得欢。早上摊子上,八批果子和呱嗒一样常见,油锅一炸,香气扑鼻,捞出来沥干油就能吃。

八批果子吃起来简单,配豆浆或者稀饭,妥妥的主食。外皮脆,里头软,嚼着有股面香,聊城人吃它吃了几十年都没腻。游客来聊城,早餐点个八批果子,准能吃得满足。据说聊城街头的小吃摊,每天能卖出几百斤八批果子,火爆程度不输呱嗒。

聊城这三样美食,呱嗒、铁公鸡、八批果子,个个都带着老手艺的味道。它们不光是吃的,更是聊城人生活的记忆。小时候跟爸妈去集市,攥着几块钱买呱嗒;过年走亲戚,提着铁公鸡上门;早上赶时间,抓个八批果子边走边吃。这些画面,谁家没经历过?聊城人吃着这些,感觉就像在家门口转悠,踏实又亲切。

这三道美食还有个共同点,便宜!呱嗒几块钱一个,八批果子也差不多,铁公鸡稍微贵点,但也花不了多少。比起大城市动辄几十块的饭菜,聊城这些小吃真是实惠到家。游客来聊城,吃了都说值,很多人还打包带走,回去跟朋友吹牛:“聊城这吃的,太香了!”

聊城的美食文化,也让外地人更了解这座江北水城。京杭大运河给了聊城便利的交通,当年商贩来来往往,把这些好吃的传得更远。如今,聊城小吃不仅本地人爱,外地人也慕名而来。2024年,聊城旅游数据显示,美食相关的游客咨询量涨了30%,呱嗒和铁公鸡可是“流量担当”。

写到这,馋了吧?下次来聊城,早上逛街时,找个呱嗒摊,点俩热乎乎的呱嗒,再来碗老豆腐。或者买只铁公鸡,晚上小酌时撕着吃,香得停不下来。八批果子也别忘了,咬一口,脆得像在唱歌。聊城这些美食,简单却有滋味,吃了就忘不了。你说,这么好吃的东西,是不是得亲自来试试?